【南方日报】医生演“患者”考察沟通能力
如何告诉患者肿瘤的病情?如何安抚久候的病人?21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科将这些常见的医患沟通场景搬上了讲台,给数百名医护人员上了一节沟通课。十名年轻医生随机抽取场景,先后应考,并由该院的资深教授、心理咨询老师对他们的表现进行点评。
“我早上6点钟就来挂号,足足等了3个小时!你确定花5分钟就能把病看好吗?”台上,年轻的女“患者”情绪有些激动。
“非常抱歉,现在医疗资源相对短缺,您的病确实无需花费过多诊疗时间即可对症下药……”年轻的男医生急忙解释。
这是在模拟场景教学中的第一个考题。
随后,如何交待喉癌病情、判断是否要给孩子做腺样体肿大手术等涉及到门诊沟通、术前谈话、出院交代、并发症解释等各方面的十个场景被陆续搬上了讲台,年轻医生、护士随机应考。
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对医生的表现进行了点评。“第一个场景是我们最常遇到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肖海鹏教授说,遇到这样的病人,不要一开口就解释,应该给他们一些人文关怀,比如先问他吃了早餐没,病人的心情就会马上不一样。肖海鹏表示,据医院有关数据统计,80%以上的纠纷都是因沟通问题导致而非技术问题,“所以学会与病人沟通很重要,要多关爱他们”。
笔者了解到,自2012年,该院耳鼻喉科便开展了“每天和患者沟通多一些”活动,出台《医患沟通细则》,对医生接诊病人的平均时间、手术谈话、着装等进行了规定,并让患者对医生、护士的表现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与绩效考核挂钩。“此次场景模拟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年轻医生的沟通能力,让他们掌握沟通技巧。”肖海鹏认为,在当前的大环境下,这种做法有积极意义。
南方日报讯 (记者/曹斯 实习生/刘映映 通讯员/李绍斌 彭福祥)
原文: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4-07/23/content_7330518.htm